王长坤丨《谛听》瑞兽庆华年

新闻资讯媒体报道 来源:福建日报新福建App 文/陈诗蔓 2024-02-10

中国很有“兽缘”,从蒙昧未开智起,将各类猛兽视为“神明”,在文学创作中也常将多种动物作为情感思绪的隐喻,在民间生活中也常喜给狮虎、蝙蝠等动物以吉祥寓意,寄托生活的美好愿景。


然而在众多动物题材中,王长坤老师明显更加钟情狮兽类题材的表现,他常觉得中国是“醒来”的狮子。“狮”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,自西汉起民间通过这一载体将神灵、兽性与人情之间完美地统一在一起,并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。“我其实很喜欢狮子这种动物,强健、威猛、凶狠,具有万兽之王的威严与霸气,同时还在历史中被赋予了很多浪漫的想象和神奇的威力,有着很大的创作空间。”


“非遗融入现代生活”一直是王长坤坚持创作方向,为此他一直走在“变”的路上,从载体、结构、体型、神态等多方面进行创作改造,让传说中的神兽越来越具象、越来越亲切、越来越圆满,像是将千年历史进行浓缩提炼,保存其经典,以更符合当代生活的审美需求方式展现出来。


当下我们所熟知的狻猊、麒麟、貔貅等瑞兽,其文化可追溯至春秋战国,也发展出其独特的造型特征。故而王长坤老师在创作前,常常从各种渠道去收集古书古籍资料,注重文字描述记载入手,再根据这些文字进行考证,寻求创作的灵感。


a43a48b2-3fb5-4902-98a8-c541b040bddd.jpg


“我在创作时,很少看图片、视频之类的材料,那会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,一提到这种神兽,脑海里就会浮现这种形象,那它的造型艺术在一定的基础上就已经有别人创作结果的影响,自己很难去改变突破。”


细观王长坤老师的作品,可发觉他对于细节处理得科学、平衡和巧妙,五官的比例、足爪的角度、身脊扭转的动向、偏首的幅度等,他尤其擅长从古兽的骨骼开始剖析,通过对肌肉处理带动表皮肌理的变化,呈现出一种蓄力的血肉感。同时,还会根据古兽的生活环境及方式,对古兽的外形特征进行更加合理的改造。


5b5097c5-e799-456d-9497-d122da40ea2c.jpg


如这件最新创作的《谛听》作品,它本是地藏菩萨经案下伏着的通灵神兽,传说其原身为白犬,狗性忠诚,是融合了虎头、独角、犬耳、龙身、狮尾、麒麟足的瑞兽,晓佛理、通人性、避邪恶、呈吉祥。


《谛听》从整体上看,参考了狮兽类动物矮身盘尾的动态造型;从上看似乎背靠其主,趴伏舔爪,充满了信任与忠诚;与其面视,便可感知其作为神兽的威猛之力,蹙眉低首,聆听世间祈求之言,曲足抓地,出世平定不公之事,独角为白,与兽身形成反差,更是凸显其作为神兽的玄奥,也让人更加信服其明辨是非的公断力。


再细细盘转观赏,它盘身时脊骨微凸的动态流线、趴伏时身体与四肢间的支撑、扭头时身体与脑袋的夹角,还有下意识的曲起蓄力的前爪等等,都为王长坤老师的创作增加了不少的艺术魅力。


af65e02b-19b3-4e17-a448-648369f01049.jpg


艺术创作总是要从矛盾中去取得统一的平衡。古籍中对于“谛听”形象的记载为“龙身”,又相传其原型为“白犬”,对于其身躯的描绘,王长坤老师采用了“意向”的处理手法,不细致描绘其表皮特征,而更加凸显肌肉的动态曲线,结合头颈及尾巴的毛发,塑造出强健勇猛的形态。


王长坤老师对于神兽的塑造,在“兽性”与“人性”之间拿捏着一种尺寸,保留了传统神兽的吉祥寓意,融合了自然生活的合理结构,增添了艺术创作的灵活夸张,还支撑了人类情感的沉重复杂。


在他的脑海里,就像自我开辟了一个幻想的世界,里面有着远古神秘的古兽,具备各种神通,附以多重祝福,连接自然科学的现世。手握刻刀,轻轻琢磨,便成定格出我们所能见到的艺术作品。


3834ee76-c502-4170-9fe8-7596a94a0ae5.jpg

王长坤,福建省雕刻与设计艺术研究会会长,闽派工艺美术发展中心主任,师从艺术名家林飞先生学习雕刻技艺,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,福州市寿山石雕非遗传承人,国家工艺品雕刻工职业标准主要起草人,国家一级/高级技师,全国轻工技术能手,国家工艺品雕刻工编委专家、考评员、裁判员,中国非遗艺术研究院研究员,中国寿山石文化发展中心研究员,中国礼仪休闲用品工业协会专家,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工美研究院研究员,福州大学非遗中心研究员。其工作室被评选为“福州市王长坤传承示范基地”“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工作室”。